张继善寄桃源图日赋诗

张生寄我《桃源图》,桃源有路归何日。高堂坐见武陵溪,犬吠鸡鸣犹仿佛。
云气挟山山欲行,山穷水阔桃花明。仙家只在流水外,世上无人知姓名。
一日花间问渔者,山河百二如崩瓦。赤帝西来祖龙死,复见同槽有三马。
太康去秦六百秋,子孙生长不知忧。商颜黄绮亦何事,白发出侍东宫游。
龙争虎战俱寂寞,绝境空存已非昨。种桃何必指秦人,春到花开又花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张继善寄桃源图日赋诗》是元末明初诗人贝琼创作的一首古诗。贝琼,字季贞,号梅溪,是元末明初的文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在这首诗中,通过描写一幅《桃源图》,抒发了他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从艺术手法上看,贝琼的这首诗采用了典型的中国古典诗歌形式,具有鲜明的韵律美和节奏感。诗句简洁而充满意象,如“桃源有路归何日”、“高堂坐见武陵溪”,不仅描绘了桃花源的美丽景象,还蕴含着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此外,“犬吠鸡鸣犹髣髴”一句运用了拟人化手法,使得画面中的动物仿佛有了灵性,增添了诗意和生动性。

从文化内涵上讲,这幅《桃源图》不仅是一幅画,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代表——一个与世无争、和谐共处的理想世界。贝琼的《张继善寄桃源图日赋诗》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通过对桃源美景的描述,他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纷扰、追求内心宁静的哲思。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屡见不鲜,是中华文化中一种常见的审美追求。

贝琼的《张继善寄桃源图日赋诗》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了元末明初时期文人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和谐、精神自由的高度赞扬。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贝琼深邃的艺术造诣和文化视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