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白香山何处难忘酒六首

何处难忘酒,年光似掷梭。
清明怜已过,春色苦无多。
席上红牙板,花前皓齿歌。
此时无一盏,争奈牡丹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白香山何处难忘酒六首》是明代周宪王朱有燉的作品,通过此诗不仅能感受到作者的才思敏捷,更能够深入了解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周宪王朱有燉,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洪武十一年(1378年)封为汝南王,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改封为周王。在位时,他以文治天下,著有《皇华纪闻》、《赐环编》、《西圃集》等作品。其中,他的诗歌作品《和白香山何处难忘酒六首》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1. 作品原文及解析
  • 诗的第一首“何处难忘酒?年光似掷梭。”描绘了时光流逝的迅速,与古人的怀旧之情相结合,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无奈和留恋。
  • “清明怜已过,春色苦无多。”则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珍惜,但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哀愁,因为在清明节后,春色似乎也即将消失殆尽。
  • 接下来的几首诗,“瓜果排中閤,笙歌拂小轩”,描绘了一个宴会上的景象,既有美食也有欢声笑语,然而在这样的繁华背后,诗人却无法找到一盏美酒来畅饮,这种对比增添了诗的层次感和深度。
  1. 艺术手法
  • 此诗采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如在“此时无一盏,何以待天孙”中,通过没有酒来庆祝的象征,反衬出天宫仙乐的高远和人间烟火的平凡,体现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感慨。
  • 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季节变化来增强诗歌的情感色彩。如“初秋暑尚存”和“清明怜已过”,分别描绘了夏天的余热和清明时节的凄凉,这些细节使得诗歌的氛围更加丰富和动人。
  1. 文化背景
  • 《和白香山何处难忘酒六首》的创作背景很可能受到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影响。白居易的作品中常涉及友情、离别等主题,而周宪王的这首作品也反映了相似的情怀。同时,唐代的文化背景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使得诗歌具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化气息。

《和白香山何处难忘酒六首》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幅展示中国古代文化特色的精美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理解和鉴赏,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