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恻隐书寄广德过俊翔

偶过嘉鱼县,因观恻隐书。
云山千里外,为此一停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读恻隐书寄广德过俊翔》是明朝周瑛所作,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偶过嘉鱼县时对恻隐书的观感,表达了对社会中残忍杀戮行为的批判和对生命的尊重。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作者简介
  • 周瑛的生平:周瑛(约1539年—1602年),字子翼,号翠渠,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杨慎、张岱并称“三大家”。其诗歌多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生哲理,以深沉内敛的风格著称。
  1. 诗作原文
  • 诗歌全文:偶过嘉鱼县,因观恻隐书。云山千里外,为此一停车。
  • 注释与翻译:这首诗的译文指出,诗人偶过嘉鱼县,即偶然经过嘉鱼这个地名,可能是因为他在那里看到了恻隐书。云山千里外,意为远处的高山云雾缭绕,暗示着一种超然和远离尘世的状态。为此一停车,意味着因为观看了恻隐书而特意停下车来阅读,表现出了诗人对于书中内容的重视及对生命尊严的尊重。
  1. 文学价值
  • 思想内涵:《读恻隐书寄广德过俊翔》不仅反映了作者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和伦理观念,还体现了其对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共存的追求。这首诗通过对恻隐书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于生命价值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于残酷杀戮行为的强烈反对,具有很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云山千里外”这一意象,既描绘了诗人所处的地理位置,也隐喻了诗人心境的超脱和对外界的淡然看待。这种意象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意境深度。

《读恻隐书寄广德过俊翔》作为周瑛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伦理学和哲学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文学形式和深邃的思想内容,成为了研究明代诗歌的重要文本。对于现代读者而言,这首诗不仅是了解古代文学的好材料,更是理解人性和社会问题的一扇窗口。通过这样的作品,可以更深入地思考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践和维护这些原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