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寺感怀

浮屠千仞独崔嵬,宫殿巍巍尽劫灰。
玉树已消龙虎气,青山长绕凤凰台。
城头战鼓连云起,沙觜残潮带月回。
万里英魂归未得,不思泥马渡江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白塔寺感怀》是元代诗人邵思文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沧桑和英雄未得归乡的感慨。以下将对该作品进行介绍:

  1. 作者简介
  • 邵思文,字彦文,河南人,仕为台掾。这首诗作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敏锐的历史感悟能力。
  1. 诗歌原文
    浮屠千仞独崔嵬,宫殿巍巍尽劫灰。
    玉树已消龙虎气,青山长绕凤凰台。
    城头战鼓连云起,沙觜残潮带月回。
    万里英魂归未得,不思泥马渡江来。

  2. 诗意解读

  • 诗中的“浮屠千仞”描绘了白塔之高峻,而“宫殿巍巍”则展现了曾经的辉煌与毁灭。这两句通过对比强调了历史的变迁和英雄的悲壮结局。
  • “玉树已消龙虎气”意味着英雄人物已不再,他们的风采与力量随风逝去。这里用“龙虎气”比喻英雄气概,凸显了英雄人物的消逝带来的凄凉与哀伤。
  • “青山长绕凤凰台”则映射出英雄虽逝但其精神仍被高山所纪念。这种象征表达了对英雄不朽精神的崇敬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无奈。
  • “万里英魂归未得”反映了诗人对于英雄未能归来的遗憾,也表现了对英雄忠贞不渝的精神追求。
  • 最后一句“不思泥马渡江来”,则是诗人的一种反讽或无奈,表达了对历史进程的无力感和对现实的深刻思考。

《白塔寺感怀》不仅是一首充满情感的历史诗作,也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回顾。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沉重、英雄的悲壮以及诗人深沉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