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与至京夜集

去年握别赠江篱,今日相逢又桂枝。
越仗楼船群盗出,汉家簪绂五陵悲。
关山烽起秋仍急,鳷鹊云寒夜不垂。
莫向天门歌白雪,人间楚水正堪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徐子与至京夜集》是明代诗人宗臣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从诗歌的作者介绍、原文内容、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生平经历:宗臣(1525-1560),字子相,号方城山人,兴化(今江苏兴化)人,明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的生平事迹中,最为人所知的是因作文祭杨继盛而得罪严嵩,被贬为福建布政使司左参议。
  • 作品成就:宗臣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风格刚健,语言简练,深受后人赞誉。其中,《徐子与至京夜集》就是其代表作之一,展示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高超技巧和深邃情感。
  1. 原文内容
  • 这首诗通过“去年握别赠江篱,今日相逢又桂枝”这样的开头,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分别再相聚的喜悦之情。紧接着的“越仗楼船群盗出,汉家簪绂五陵悲”,则描绘了国运凋敝的景象。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
  • 接下来的诗句如“关山烽起秋仍急,鳷鹊云寒夜不垂”,进一步渲染了战争与和平的反差,以及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最后两句“莫向天门歌白雪,人间楚曲正堪疑”,则以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个人命运的迷茫。
  1. 主题思想
  • 时代变迁:通过对国运和个人命运的描写,反映出明朝中晚期的社会矛盾和动荡不安。
  • 个人情感:诗人的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深情厚意的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未来的迷茫。
  • 艺术特色:《徐子与至京夜集》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明朝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星。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当时的文学艺术,也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徐子与至京夜集》不仅是宗臣诗歌创作中的一部佳作,更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个人命运的感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