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峻伯助甫赋得春月

瑶天霜白彩云歇,东风吹出海门月。
紫微仙人醉相逢,摘来挂在黄金阙。
千顷璃璃散万家,直从燕赵望吴越。
伯榆浸湿云孙衣,苍梧泣泠湘君发。
玉兔高啼惊夜乌,青桂低垂碍春蕨。
何当捉尔泛溟渤,夜夜老龙哭深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同峻伯助甫赋得春月》是明朝宗臣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冬夜的月亮与春天的月色,展现了诗人对季节变迁和岁月流逝的深刻感受,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和美好时光的珍惜之情。下面对这首诗进行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宗臣,字子相,号方洲,明代文学家、史学家。他的作品以雄浑悲壮、慷慨激昂的风格著称,在明末清初的文坛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诗歌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疾苦,语言精炼,意境深远。
  2. 诗歌原文:《同峻伯助甫赋得春月》原文如下:“腊月十七夜,席上赋得春月。瑶天霜白彩云歇,东风吹出海门月。紫微仙人醉相逢,摘来挂在黄金阙。千顷琉璃散万家,直从燕赵望吴越。伯榆浸湿云孙衣,苍梧泣泠湘君发。玉兔高啼惊夜乌,青桂低垂碍春蕨。”这首诗描绘了冬去春来之际的自然景象和季节变化,以及人们对这一变化的感知和情感体验。诗中的“瑶天”和“紫微”等词汇,不仅增添了诗意,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
  3. 诗歌赏析:《同峻伯助甫赋得春月》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文关怀。它通过对四季变换的描绘,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之美的赞美。诗中通过对月亮的描绘,传达出对亲人和友情的怀念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这首诗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其精湛的语言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容上,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之一。
  4. 创作背景:宗臣创作这首诗的具体年份不详,但可以确定的是,这首诗是在一次宴会上所作,因此具有浓厚的社交色彩。宴会上,宗臣与其他文人一起饮酒赋诗,共同欣赏和品味这份难得的雅兴。这样的场景不仅为诗人提供了创作灵感,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5. 艺术特色:宗臣的诗歌以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而著名。他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紧密相连,使读者能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共鸣。此外,宗臣的诗歌还注重节奏和韵律的把握,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感。
  6. 文化意义:在中华文化中,月亮常常被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月亮的圆缺变化不仅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也象征着人生的起伏和变迁。在《同峻伯助甫赋得春月》这首诗中,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视。这种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不仅体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他对生命哲学的独特见解。

《同峻伯助甫赋得春月》是明朝宗臣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才情和风采,还可以从中汲取到对生活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