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滑山至骆家道中

平田千石笋,一笋一人家。
荫壁全生竹,流溪半是花。
山山通乳窦,树树有渔槎。
匹马行将晚,前村隔暮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自滑山至骆家道中》是一首描写桂林山水的古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该作品:

  1. 作者介绍
  • 屈大均(1630—1696)字翁山,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和学者,有“岭南三大家”之一之称。其诗歌以咏史、咏物、写景见长,风格雄健,语言质朴而富有韵味。《自滑山至骆家道中》是其代表作之一,描绘了沿途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谐与人类活动的深刻理解。
  1. 作品原文
    平田千石笋,一笋一人家。荫壁全生竹,流溪半是花。
    山山通乳窦,树树有渔槎。匹马行将晚,前村隔暮霞。

  2. 诗中意象

  • 平田千石笋:此句形容沿途田野宽广,生长着许多如笋一般整齐排列的植物,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
  • 一笋一人家:表达了作者所见之处,每一处都有农家小舍点缀其间,反映出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 荫壁全生竹:描述了山崖或墙壁上茂密的竹子,为旅人提供了遮阴的地方。
  • 流溪半是花:表现了溪水旁花朵盛开的美丽景象,增添了旅途的诗意与浪漫。
  • 山山通乳窦:通过“通乳窦”这一形象化的表达,描绘了山峰之间相连相通的洞穴或岩洞,给人以深邃神秘之感。
  • 树树有渔槎:反映了当地渔民利用岸边的岩石制作渔船的情景,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匹马行将晚:描绘了旅行者骑马行进在傍晚时分的情景,传达出旅途中的孤单与寂寞感。
  • 前村隔暮霞:通过描绘日暮时分的村落景象,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美好的田园氛围。
  1. 艺术特色
  • 写实与写意相结合:这首诗既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真实面貌,又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和艺术想象,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 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使读者能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得到心灵上的洗礼。
  • 语言简练优美:诗人采用了精炼而生动的语言,使得整首诗既简洁明了又富有韵律美,易于传诵和记忆。
  1. 背景知识:《自滑山至骆家道中》创作于清代初期(约明末清初),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审美价值,同时也注重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赞美。

《自滑山至骆家道中》不仅作为一首描绘桂林山水的诗歌,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容,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值得后世读者细细品读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