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药凌峰不觉遥,耶溪频负道猷招。
谈经近厌天花满,欲谢时人隐沃焦。
代同公答蒲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代同公答蒲公》是明代诗人屈大均创作的一篇七言律诗。屈大均,字翁山,又号介子、翁山樵人等,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家和思想家。
屈大均以其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继承了前人的优秀传统,更融入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个性特色。《代同公答蒲公》这首诗,就是屈大均这种艺术追求和思想表达的典型作品。
屈大均在《代同公答蒲公》这首诗中运用了典型的古典诗词技巧,比如对仗工整、意境深远以及情景交融等。诗中的“从今泪应竹枝歌,秋夜猿声三峡多”一句,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来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考。这种技巧的运用使诗句富有音乐感,易于引发读者的共鸣。
屈大均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历史和宇宙的深层思考。如“送诸骏男之蜀”一语,既表现了他的豪迈情怀,也隐含了对友人未来道路的期许与祝福。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描写,更是一次深刻的内心对话。
屈大均的诗歌语言优美而不失深意。他善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使得诗歌既能触动读者的心灵,又能启迪人们的思考。例如,“采药凌峰不觉遥,耶溪频负道猷招”这一句,既描绘了一幅高山采药图,又反映了诗人对于真理探求的执着追求。
屈大均的《代同公答蒲公》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篇,更是一部充满哲理的艺术珍品。它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展示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屈大均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艺术成就,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遗产和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