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 春情

燕子何时,衔去了、旧年人约。镇帘栊、恹恹春睡,东风遍恶。夜雨忽添窗外草,晓晴乱惹楼头鹊。算赢来、一段好相思,何曾学。
而今事,当初错;别时泪,空流落。怕归来重问,有词难却。天远梦随骢马倦,昼长人并风筝弱。望河桥、万柳织黄烟,愁遮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满江红·春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一首政治抒情词。该作品通过春天的景象和情感抒发,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深切忧虑与哀愁。以下是详细介绍:

  1. 词作背景
  • 创作时期:这首词的创作时间不详,根据其内容来看,应是在南宋时期,当时辛弃疾正担任重要的政治职务。
  • 历史背景:此词反映了南宋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南宋初期,虽然结束了长时间的内乱,但外患依旧严重,国家的领土和政治地位都面临严峻挑战。辛弃疾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对于国家的前途有着深切的担忧。
  1. 词作原文
  • 原文
点火樱桃,照一片、西园明月。花阴路上草漫漫,别是一番游冶。  
斜日半山,暝烟两岸,渔唱起寒波。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蒲生绿。  
  • 译文
    在西园里,明亮的月光照在了点点燃烧的樱桃上,草地上显得格外幽静。沿着花荫小道漫步,只见道路两旁的草丛随风摇曳,别有一番游赏情趣。夕阳斜挂在半山腰,暮色渐渐弥漫至两岸,渔夫们开始划船唱晚。远处的江面传来渔歌,夜风吹拂着江边的水草,带来阵阵生机与活力。
  1. 词作主题
  • 政治抒情:此词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更深层次地展现了作者的政治情感。通过春景来隐喻时局的动荡不安,以及对国运的忧虑与不满。
  • 个人情感:同时,词中也表达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如孤独与思念,以及对未来可能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哀伤。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辛弃疾善于将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紧密结合,此词便是典型的例证。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作者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使得整首词既有画面感,又充满感情色彩。
  • 用典:词中使用了许多典故和比喻,如“西园明月”暗指朝廷的明政,而“渔唱起寒波”则暗示民间虽小却能传递大音。
  1. 文化影响
  • 词牌演变:‘满江红’这一词牌名称,源自宋代,最初用于表达对江河美景的赞美或抒发离情别绪。辛弃疾的这首《满江红·春情》是对词牌使用的一种拓展,使其不仅停留在传统的范畴之内,同时也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情感深度。
  1. 读者共鸣
  • 情感共鸣:这首词因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够触动广泛读者的心弦。无论是对历史的了解,还是对个人情感的体察,都能从中获得共鸣和启发。
  • 审美享受:从艺术角度来看,此词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读者在欣赏其艺术美的过程中,也能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结合以上信息,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或学习此词的读者,以下是一些建议:

  • 深入研究: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和评论来深入理解这首词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比较研究:与其他同类主题的词作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发现不同作品中的独特之处以及共同的审美追求。

《满江红·春情》不仅是一首表现特定历史背景下个人情感的作品,更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鉴赏,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还能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历史的教训,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