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此逢人道讣音,吞声挥涕夜堂深。
中都亦是栖贤地,别驾空怀济世心。
老去功名真似梦,别来书问几浮沉。
长安旧识何蕃面,无限芳声在士林。
寓京兆府闻宁永贞别驾因问
介绍
《寓京兆府闻宁永贞别驾因问》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春。这首诗以问答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宁远之去京兆府任官一事所怀有的心情。
原文如下:
客行半江上,日暮独凄然。
山口初见月,此夜已归船。
长啸不能去,悲风正连接。
晓钟随征路,早发向星湾。
下面是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客行半江上,日暮独凄然”,点出了诗人当时身在旅途中,天色已晚,感到十分孤独凄凉。“客行”二字,表明诗人此时的身份是游子或旅行者。“半江上”,形容诗人行走的地方是江河之中,既开阔又寂寥。“日暮”则点出时间,暗示诗人已经行走了一段时间,而此刻正值黄昏时分,天气将变。“凄然”一词,既描述了诗人内心的感受,也描绘了环境的气氛。诗人独自行走在江边,四周寂静,只有夕阳西下,增添了几分落寞和哀愁。这一联通过写景和抒情,营造了一种孤寂、落寞的氛围,为接下来的情感抒发做好了铺垫。
颔联“山口初见月,此夜已归船”,承接上文的情境,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诗人在山口看到了初升的月亮,意味着他即将结束一天的行程,回到了船上。这里的“初见月”、“已归船”都带有时间的流逝感,让人感受到诗人的行程即将结束时的宁静和满足。然而,这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不舍和留恋。因为明月往往象征着团圆和思念,所以这一联也暗含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颈联“长啸不能去,悲风正连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他虽然渴望离开这个地方,但长啸的声音却阻止了他前进的脚步。这里的“长啸”不仅是一种生理反应,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宣泄。诗人可能因为在旅途中的孤独或疲惫中产生了强烈的感情波动,需要借助长啸来释放内心积压的情绪。同时,“悲风”一词也强调了这种情绪的沉重和强烈,仿佛连带着周围的空气都变得悲伤起来。这种强烈的情感表达使得整首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也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尾联“晓钟随征路,早发向星湾”,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在经历了一夜的辗转反侧后,清晨的第一缕钟声伴随着他踏上了新的征程。这既是对前文描述的总结,也是对诗人未来的展望。“晓钟”象征着新一天的开始,也寓意着希望和新的旅程的开始。而“星湾”则是指海边,暗示着诗人即将到达一个新的地方。这里既有对现实的肯定,也有对未来的期待。
这首诗通过对旅途中的所见所感的描写,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离别、旅行等主题的深刻认识和情感投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王维诗歌的艺术特点,如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