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黄惟器

深筑溪堂赋考槃,轻蓑小艇事纶竿。
胸无俗气吟诗好,家有清风遗子安。
巢凤竹枯秋月冷,卧龙人去暮云寒。
悠悠往事凭谁问,抱得瑶琴不忍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黄惟器》是明代诗人柯潜创作的一首诗。 下面将深入探讨《挽黄惟器》的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1. 创作背景
  • 作者生平:《挽黄惟器》是柯潜所作,字孟时,号竹岩,生于明成化十一年(1423年),卒于宪宗成化九年(1473年),享年五十一岁。他出身于文学世家,曾官至翰林学士、国子祭酒,以“高材远韵、清标粹学”闻名于史。
  • 创作时期:该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考虑到柯潜的文学成就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这首诗很可能创作于明朝中后期,大约在15世纪晚期至16世纪初期。
  1. 艺术特色
  • 抒情手法:《挽黄惟器》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诗人通过直接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之情。这种手法使得诗歌情感真挚,能够打动读者的心弦。
  • 意象运用:诗人在作品中巧妙地运用了意象,如“巢凤竹枯秋月冷”、“卧龙人去暮云寒”,这些意象既富有画面感,也寓意深远,表达了诗人对黄惟器的敬仰与悼念之情。
  • 语言风格:柯潜的语言风格典雅而不失流畅,简洁而充满韵味。诗句中的用词考究,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文学价值,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
  1. 作品影响
  • 文学地位:《挽黄惟器》作为柯潜的代表作品之一,在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形式,也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灵感。
  • 后世评价:后世学者对《挽黄惟器》的评价普遍较高。许多诗词评论家认为其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被认为是柯潜诗歌创作的高峰之作。

通过对《挽黄惟器》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这首作品不仅是柯潜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明代诗歌发展的重要参考。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后世不断研究和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