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汤公子应荐之京

高冠长剑并嵯峨,许国筹边感慨多。
少拟过秦追贾谊,老思用赵忆廉颇。
封侯万里宁非命,募士千金岂论科。
执手离亭饶酒伴,飞扬跋扈奈君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汤公子应荐之京》是明代柳君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一位有抱负的青年在国家召唤下应举赴京的情景,以及其内心的复杂情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诗人生平:柳君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文人的精神世界。他不仅擅长诗歌创作,也涉猎散文、辞赋等文体,其作品在当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 诗歌风格:柳君的诗歌风格豪放而不失细腻,能够深刻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他的诗歌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感,善于运用对比和象征手法来加强诗歌的表现力。
  1. 诗歌内容解析
  • 开篇描绘:“高冠长剑并嵯峨”这一句描写了汤公子的形象,一个身披高冠、手持长剑的壮士,展现出其不凡的气质和武艺。
  • 个人感慨:“许国筹边感慨多”表达了汤公子对国家的忧虑和自己的使命感。他年轻时曾梦想像贾谊一样参与政治,年老了又希望能像廉颇那样为国效力。这些诗句透露出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 理想与现实:“少拟过秦追贾谊,老思用赵忆廉颇”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他心中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他既希望追随历史上的贤臣贾谊,学习他们的智慧,又渴望效仿赵国名将廉颇,为国征战沙场。这种矛盾的心理反映了他对国家和个人责任的双重追求。
  • 功名追求:“封侯万里宁非命,募士千金岂论科”这两行诗表明了汤公子对于功名利禄的执着追求。他认为即使面对天命和机会的限制,也不能放弃个人的雄心壮志,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成功。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大量使用了自然景物和历史典故作为意象,如“高冠长剑”、“过秦追贾谊”、“赵忆廉颇”等,这些意象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和深度。
  • 对比手法: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对比,诗人突显了汤公子的感慨与期望。从年轻时的志向到年老时的抱负,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得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 语言风格:柳君的语言风格豪迈而不失细腻,能够准确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和对国家、民族的深切关怀。
  1. 文化意义
  • 反映社会风貌:《送汤公子应荐之京》反映了明代中叶的社会风貌,包括当时的科举制度、官场风气及文人的思想状态等。
  • 启示人生哲理:诗歌中的主人公汤公子形象鲜明,其经历和心路历程给后人提供了丰富的人生启示,尤其是在对待功名利禄、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等方面。

《送汤公子应荐之京》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篇关于青春、理想、奋斗和担当的宣言。它展示了明代文人对于社会责任和个体价值的深刻认识,同时也体现了古代文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这首诗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见证,值得读者深入研读和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