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吴自湖总制

三年仗钺拥轻裘,谈笑平原识壮猷。
五岭云霞开帅幕,九嶷烟月入边楼。
玉书天上翔鸾日,铜柱霜前断雁秋。
最是归来投笔吏,每从银汉望旄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胡庭兰的《与吴自湖总制·其二》是明代的文学作品,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与吴三桂将军相会的场景。以下将从作品原文、创作背景、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1. 作品原文
  • 诗句内容:诗中“与吴自湖总制·其二”表达了诗人对吴三桂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归隐生活的向往和思考。
  • 译文注释:《与吴自湖总制·其二》提供了诗歌原文以及可能的翻译版本,为读者提供了深入理解文本的途径。
  1. 创作背景
  • 作者简介:胡庭兰,字伯贤,号桐江,增城人,曾师事王希文。他于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解元,二十九年进士,后授南京户部主事,迁北。
  • 历史事件:在明朝中期,吴三桂因受宠而得以封将,后来成为清初的重要军事人物。此诗可能创作于他受到明朝重用或面临某种政治决策的时刻,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氛围和社会动荡。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如山川、云雾等,来衬托吴三桂威武的形象。这样的意象选择和修辞手法体现了明代诗歌的典型特点。
  • 情感表达:诗中的敬仰之情、归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国家兴亡的思考,展示了作者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世界。这种情感的表达是明代文人普遍关注的主题,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情感表现方式。

胡庭兰的《与吴自湖总制·其二》不仅是一首表达敬仰之情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着深刻历史和政治背景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明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