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丞滕师入越赋贺

十万貔貅候羽旗,登坛横槊赋成时。
频年汉阙丝纶下,此日辕门号令驰。
大海潮生强弩合,平湖波暖画船移。
丹青第一麒麟上,肯数班侯骨相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中丞滕师入越赋贺》是明代诗人胡应麟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深入探讨该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创作背景
  • 作者胡应麟:胡应麟,明代著名诗人,其诗作多以才情见长,尤擅长七言律诗。他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诗歌创作上,还涉及散文、辞书编纂等多方面。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明代,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文人墨客得以较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文学理念和审美追求。
  1. 文学特色
  • 主题思想:《中丞滕师入越赋贺》通过描绘一幅宏大的场面来展现作者对国家大政的支持与期待。其中,“十万貔貅候羽旗,登坛横槊赋成时。”这两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军队强大、国家昌盛的美好愿景。
  • 艺术手法:在艺术表现上,该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手法。如“大海潮生强弩合,平湖波煖画船移”等句子,都极具画面感和动态美,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场景之中。
  1. 文化影响
  • 历史评价:《中丞滕师入越赋贺》在文学史上享有一定的地位。它不仅是明朝诗歌的代表之一,也是研究明代诗歌发展的重要文献。
  • 后世影响:该诗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许多后来的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或多或少受到了其启发,展现了明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1. 学术价值
  • 学术研究:对于文学研究者而言,研究《中丞滕师入越赋贺》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明代诗歌的风格特点,还能从中窥见当时的政治氛围和社会风貌。
  • 文化传承:通过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研究,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更多人了解并欣赏古典文学的魅力。

《中丞滕师入越赋贺》作为明代诗人胡应麟的经典之作,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造诣,更在历史文化上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人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美,也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