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络纬

白露下银床,梧桐一叶黄。月华冷于水,枕簟净凝霜。
西家篱上丝瓜密,夜深络纬声声急。今年多雨蚕薄收,窗下寒机不成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广陵秋夜闻络纬》是诗人厉鹗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情感内涵,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人。他的一生经历了康熙五十九年的举人考试,乾隆元年应博学鸿词科试却无心仕途,转而潜心著述。厉鹗博览群书,尤熟于宋史,诗宗陶渊明、谢灵运等,自成一家,其作品有《樊榭山房集》等多种文学成就。
  2. 创作背景:《广陵秋夜闻络纬》的创作背景不详,但可以推测这是诗人在一个特定的秋夜所听到的声音触发了他的诗情。这个夜晚,月光如水,露气清凉,风送蝉鸣,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被一种无形的音乐感动,遂有了这首表达内心感受的诗作。
  3. 诗歌内容:厉鹗的《广陵秋夜闻络纬》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中写道:“清月出三更,重露零百卉。空堂风骚骚,卧听虫恤纬。” 这里通过“清月”与“重露”这两个自然意象,传达了夜晚的静谧与清新。而“空堂风骚骚”则形容了室内外的风声,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同时,诗人通过“卧听虫恤纬”,巧妙地将自然界的生物与人的感受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广陵秋夜闻络纬》不仅是厉鹗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一种体现。这首诗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沉的情感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对于有兴趣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读者而言,这首诗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