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望奉怀军前公相

马嘶何当还,鹤望亦已久。
道远捷报迟,天凉秋气首。
沙风动百草,城月照高柳。
心随土河流,迤逦达辽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您询问的是明代诗人唐之淳的作品《晚望奉怀军前公相》。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边疆的所见所感,通过马嘶、鹤望等景象,表达了对战事的关切与对和平的向往。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唐之淳,明浙江山阴人,字愚士,号唐肃子。因方孝孺推荐,为翰林侍读。建文二年,与方孝孺同领修书事,但后来因故去世。他留下了《唐愚士诗》以留后世。
  2. 诗歌原文
  • 马嘶何当还,鹤望亦已久。
  • 道远捷报迟,天凉秋气首。
  • 沙风动百草,城月照高柳。
  • 心随土河流,迤逦达辽右。
  1. 主题分析:诗中“马嘶何当还”和“鹤望亦已久”表达了对远方战事的关注,以及对亲人安危的担忧。“道远捷报迟”和“天凉秋气首”描绘了边疆的艰苦环境和时间的流逝。整体上,诗歌反映了边关士兵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
  2. 艺术特色:这首诗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通过自然景物的描述展现了边疆生活的不易。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化(马嘶、鹤望)、借景抒情(沙风、城月)等,使得整首诗情感丰富,耐人寻味。
  3. 文化意义:作为明朝时期的文学作品,《晚望奉怀军前公相》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这首诗对研究明朝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 现代应用:《晚望奉怀军前公相》不仅是古代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方式,也可以被现代人用来表达对国家、对社会的关注和热爱。在今天,这种关注和热爱依然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

《晚望奉怀军前公相》是唐之淳以边疆生活为背景创作的作品,通过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示了作者的情感世界和对时局的深刻感悟。这首诗不仅是明代文人对边塞生活的记录,也是他们情感和理想的象征。在欣赏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思想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