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奉亲处,日色满檐牙。
寿祝灵椿树,诗歌丹棘花。
绿樽侑几席,白发悦年华。
春霭阶庭内,兰孙又茁芽。
题爱日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爱日楼》是明代诗人孙一元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价值,不仅成为了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明代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的窗口。
在探讨文学作品《题爱日楼》之前,需要对孙一元及其时代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孙一元,字太初,自号太白山人,生于明朝,其生平事迹虽不多见,但从他的诗歌风格来看,他应该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而《题爱日楼》作为他的作品之一,自然也蕴含着他的思想情感和审美取向。
进一步分析《题爱日楼》,会发现这是一首表达对亲人敬爱之情及自身感悟的佳作。诗中“高楼奉亲处,日色满檐牙”描绘了一幅家人团聚、亲情深厚的画面,体现了作者对于家庭和谐的重视;“寿祝灵椿树,诗歌丹棘花”则展现了作者对家族长辈的尊敬与祝愿,以及通过诗歌表达美好愿望的愿望;“绿樽侑几席,白发悦年华”表达了诗人对于岁月流转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经历的喜悦与满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家庭的珍视以及对生命的敬畏,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怀和追求。
从文化传承的视角看,《题爱日楼》不仅是孙一元的文学成就,也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宝贵财富。诗中的意象、用词和情感处理,都深深植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土壤中,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极大的帮助。特别是诗中所体现的家庭观念、尊老敬贤的传统美德,更是值得现代人学习和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不仅能加深对中国古代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的理解,也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题爱日楼》作为明代诗人孙一元的代表作,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承载了中国古代文化精髓和人文关怀的重要文献。通过对其深入分析和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并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