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孔雀引

吴溪大绢长十寻,何人夺此造化心。不写凡鹰与快鹘,独写青山石上之文禽。
高冠照水弄深碧,翠尾隔花浮暗金。文章真合自妩媚,雌雄长日青树林。
君不见杜陵诗中语意深,见诗对画如见箴。赤霄玄圃须往来,慎勿渴饮寒泉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画孔雀引》是明代诗人孙一元创作的诗作,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意境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对《画孔雀引》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背景
  • 作者介绍:《画孔雀引》的作者是明朝时期的诗人孙一元,他自号太白山人。孙一元出身关中地区,自视不凡,曾遍游名胜。他的诗作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而著称。
  • 生平与影响:孙一元的生平多姿多彩,他在正德年间曾居住于长兴吴氏家中,并与刘麟、陆昆等结社吟咏,合称“苕溪五隐”。他的诗歌作品被后世传颂,成为文学史上的瑰宝。
  1. 诗句原文及翻译
  • 原文摘录:“吴溪大绢长十寻,何人夺此造化心。不写凡鹰与快鹘,独写青山石上之文禽。”
  • 诗意解释:这句诗通过描绘吴家大绢的长势,表达了自己对艺术创作的独特见解。诗人没有选择描写常见的鹰和鹘,而是专注于描绘青山石头上的文禽。这种选择体现了诗人的艺术追求和审美取向。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的意象丰富,如“高冠”指孔雀的头饰,“深碧”形容水色,“翠尾”则指孔雀尾巴的色彩,这些细腻的描绘使得画面跃然纸上。
  • 语言风格:孙一元的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善于运用对比和象征手法,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哲理意味。
  1. 思想内容
  • 自然美的追求:诗中的孔雀作为自然界中的生灵,其美丽与高贵得到了诗人的高度赞扬。这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美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 艺术与自然的和谐:孙一元将自然界的孔雀与人类的艺术创作相联系,表达了一种理想中的艺术境界——艺术家应当像大自然一样,创造出既真实又美丽的作品。
  1. 文化意义
  • 对后世的影响:《画孔雀引》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且在后世也被视为诗歌创作的典范。它的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被后人不断研究和传颂。
  • 文学地位: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此类描绘自然与人文结合的作品并不多见,孙一元的《画孔雀引》为此类题材的创作树立了标杆。

《画孔雀引》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更是一幅融合了自然美、艺术创造和哲学思考的艺术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中关于自然与人的关系及其在艺术中的表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