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出炎氛息,空庭爽气浮。
斗杓初北指,河汉欲西流。
竹卧横侵榻,萤飞径过楼。
坦然无俗累,自觉兴优游。
月夜露坐甚适
介绍
《月夜露坐甚适》是明代诗人孙承恩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在月夜中的宁静与愉悦。《月夜露坐甚适》这首诗不仅以其优美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吸引了众多读者,更在文学艺术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作者介绍:孙承恩,字贞父(甫),号毅斋。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曾在明王朝中担任要职,后因不愿遵旨穿道士服而罢官归隐。他的文学作品以深厚尔雅著称,工书善画,尤其擅长人物描写。
诗歌原文:
月出炎氛息,空庭爽气浮。 斗杓初北指,河汉欲西流。
竹卧横侵榻,萤飞径过楼。 坦然无俗累,自觉兴优游。诗歌解读:首句“月出炎氛息”描绘了月亮升起时驱散了炎热和尘嚣的景象。接着,“空庭爽气浮”进一步表现了庭院的清新和宜人。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夜晚的宁静美好。
艺术特色:孙承恩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斗杓”、“河汉”,以及“竹”和“萤”,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意象丰富性,也使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自然气息和诗意美感。
历史意义:《月夜露坐甚适》不仅是孙承恩个人创作风格的体现,也是明代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代表了明代文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体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文化自信和审美追求。
社会影响: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其优美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不仅在当时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而且在后世也广为传颂。
现代价值:《月夜露坐甚适》作为古代文学作品,在今天依然具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它可以启发现代人对于自然美和人生态度的思考,对于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
《月夜露坐甚适》作为明代诗人孙承恩的代表作品,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着极高的成就,也在历史文化上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这首诗,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艺术才华,还能深刻理解古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哲学,进而在现代社会中汲取灵感,促进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