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朱后斋赴河南

大省看筮仕,名门克象贤。
忆逢君少日,今见我衰年。
自是源流远,非关雨露偏。
玈翁有遗迹,试问洛人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朱后斋赴河南》是明代诗人孙承恩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下面将从作品原文、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介绍。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品原文
    大省看筮仕,名门克象贤。
    忆逢君少日,今见我衰年。
    自是源流远,非关雨露偏。
    玈翁有遗迹,试问洛人传。

  2. 主题思想

  •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朋友朱后斋赴河南任职的祝福和期望。通过赞美其才华与品德,以及对朱后斋未来成就的美好祝愿,体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其职业生涯的支持。
  • 诗中还蕴含了对朱后斋个人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其经历和成就的好奇和探询。通过询问朱后斋在河南的“遗迹”和传说,反映了对友人过去成就的认可和对未来可能的期待。
  1. 艺术手法
  • 使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来描绘场景。例如,“大省看筮仕”中的“筮仕”意指仕途,而“名门克象贤”则突出了朱后斋的家庭背景和才能。这样的描述使诗歌充满了画面感,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想象出当时的情形。
  •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如“源流远”暗示朱后斋的事业将长久传承,“非关雨露偏”表达了朱后斋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其自身努力的结果。这种象征性的表达方式增强了诗歌的内涵和深度。
  1. 历史背景
  • 根据《送朱后斋赴河南》的创作时间来看,这首诗反映了明代文人对于官场生涯的普遍关注。明代是一个文人活跃的时代,许多官员都致力于政治生涯和个人发展。这首诗可能是在朱后斋即将赴河南任职之际所作。通过对这一特定情境下文人交往和文学创作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送朱后斋赴河南》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明代文人文化的一个缩影。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生活状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官场人物的看法和评价。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明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