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玉溪斋居怀坊馆诸公

朝来喜色遍尧天,圣主明禋契上玄。
且慰斋居共良夜,独惊衰鬓又新年。
冥冥元化孚颙际,穆穆仙真陟降前。
伐木有怀人不寐,一灯清焰对高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玉溪斋居怀坊馆诸公》是明代诗人孙承恩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从作品内容、作者背景以及文学价值等方面对这首诗进行介绍:

  1. 作品原文
    朝来喜色遍尧天,圣主明禋契上玄。
    且慰斋居共良夜,独惊衰鬓又新年。
    冥冥元化孚颙际,穆穆仙真陟降前。
    伐木有怀人不寐,一灯清焰对高眠。

  2. 作者介绍

  • 孙承恩(1476年—1549年),字贞父(甫),号毅斋,明代松江华亭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是正德六年的进士,曾历任编修、礼部尚书等职。他工书善画,尤擅人物,并有《历代圣贤像赞》、《让溪堂草稿》及《鉴古韵语》等著作传世。
  1. 诗歌鉴赏
  • 艺术手法:这首诗通过使用典型的七言律诗形式,展现了诗人对时政的关注以及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敏感。诗中的“朝来喜色遍尧天”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的美好祝愿。
  • 情感表达: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自己与友人共度良宵、面对新一年的感慨,传达了深深的怀旧之情和岁月流逝的无奈。这种情感的表达非常细腻且真挚。
  • 文化内涵:诗中的“伐木有怀人不寐,一灯清焰对高眠”反映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孤独生活的深刻反思。这不仅显示了诗人的个人修养,也体现了其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1. 历史背景
  • 明代是一个封建王朝的盛世,经济和文化都有显著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士大夫常常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生活态度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感受。
  • 孙承恩作为当时的文官,他的诗歌创作不仅展示了他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趣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环境和文人的精神风貌。
  1. 文学价值
  • 语言特色:孙承恩的诗作语言精炼而富有节奏感,能够精准地传达情感和景象。例如,“朝来喜色遍尧天”用词简洁却充满力量,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心。
  • 象征意义:在这首诗中,诗人使用了“喜色”、“圣主”、“元化”等词汇,这些都富含深厚的象征意义,反映了诗人对时代的期待和对理想的追求。

《和玉溪斋居怀坊馆诸公》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蕴含丰富历史和文化意义的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也能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