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董子元紫冈草堂

沙痕海迹见崇冈,冈上幽人结草堂。
浦响候潮喧枕席,门高乔木带风霜。
庭阶旧识乘骢至,宅里今看表凤翔。
莫怪诗书流泽远,直从汴宋溯源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董子元紫冈草堂》是明代诗人孙承恩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沙痕海迹见崇冈,冈上幽人结草堂。
    浦响候潮喧枕席,门高乔木带风霜。
    庭阶旧识乘骢至,宅里今看表凤翔。
    莫怪诗书流泽远,直从汴宋溯源长。

  2. 诗人介绍
    孙承恩(约1459年-1533年),字贞父(甫),号毅斋,是明朝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出身于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孙承恩曾担任礼部尚书、掌詹事府等重要职务,并在正德六年中进士。他在官场上因不遵循皇帝旨意而辞职。

  3. 创作背景
    据记载,孙承恩在嘉靖三十二年时因拒绝遵从皇帝的旨意而辞去官职。他的归隐与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使得他对自然景观有更深的感悟和情感寄托。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题董子元紫冈草堂》,通过描述紫冈草堂的壮丽景象以及自己在此居住的经历,抒发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和人生哲思的深刻理解。

  4. 作品赏析
    《题董子元紫冈草堂》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和精湛的文学技巧,展现了明代文人追求自然和谐与内心宁静的生活理想。诗中的“沙痕海迹见崇冈”描绘了紫冈山的自然风貌,而“浦响候潮喧枕席”则表现了海边的涛声和潮汐带来的生活气息,这些生动的场景不仅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壮阔,也体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热爱。

  5. 艺术特色
    孙承恩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将紫冈草堂描绘得如诗如画。其中,“浦响候潮喧枕席”一句,不仅形容了自然环境的和谐,还巧妙地反映了紫冈草堂作为诗人隐居之地的闲适和安逸。此外,诗中“门高乔木带风霜”一句,通过对树木的描写,传递出一种岁月沉淀下的沉稳和坚韧,使整首诗显得更加厚重和深远。

《题董子元紫冈草堂》不仅是一首表达自然美景和诗人生活哲学的佳作,也是明代文人追求自然和谐与内心宁静生活理想的重要体现。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学习,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古人对于美好生活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