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蟾皎洁,万里清辉满。云翳长风尽吹散。想天公、也自知我昨夜无聊,还赐与,通宵尊前吟玩。
海门龙起立,我亦狂来,醉舞婆娑影凌乱。恐嫦娥笑我、华发苍颜,不悟流光暗中换。从言有月即中秋,恁乐事、赏心不须分判。
洞仙歌 · 十六夜对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洞仙歌·十六夜对月》是明代诗人孙承恩所作的一首词,表达了作者在中秋之夜赏月饮酒、抒发情怀的豪放之情。下面将对这首词进行详细介绍:
创作背景:据《四库全书》记载,《洞仙歌·十六夜对月》是明朝孙承恩创作的。词作反映了作者在中秋时节与友人共赏明月、饮酒作乐的愉悦心情。同时,通过对月亮的描写和自己的感慨,抒发了对流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
诗词原文:
银蟾皎洁,万里清辉满。云翳长风尽吹散。想天公、也自知我昨夜无聊,还赐与,通宵尊前吟玩。海门龙起立,我亦狂来,醉舞婆娑影凌乱。恐嫦娥笑我、华发苍颜,不悟流光暗中换。从言有月即中秋,恁乐事、赏心不须分判。诗词鉴赏:《洞仙歌·十六夜对月》作为一首咏物词,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一幅宁静而浪漫的中秋夜景图。词中的“银蟾皎洁,万里清辉满”描绘了月光如银的清澈与广阔,给人以美的享受。接着,“云翳长风尽吹散”又带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仿佛整个天地间的云雾都被月光驱散,只剩下高远的天空和明亮的月亮。
艺术特色:该词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词人不仅通过对月亮的描述传达了自己的情感,还巧妙地将个人的情感融入自然景观之中。这种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使得整首词充满了诗意,同时也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的感悟。
《洞仙歌·十六夜对月》不仅是一首描写中秋节夜晚美景的词,更是一部蕴含着作者丰富情感和深邃哲思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欣赏,读者不仅能领略到古代文人骚客的才情与雅致,也能深刻理解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