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钱内翰

九苞文凤舞金銮,暂向南州息羽翰。
甘雨看花偏觉暖,条风吹柳不生寒。
宦情总付琴中遣,天趣都从静里观。
只恐庙堂思致理,徵书飞下五云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呈钱内翰》是一首出自明朝的诗作。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信息
  • 唐璧(1496—1566),明代广东南海人,因母年高体盲不能自理而侍奉非常谨慎。
  • 他的举止行为必遵礼法,即便是在酷热的夏季也坚持不脱去衣冠。其母亲失明后,他更是奉侍得极为周到和谨慎。后来遇到蔡内翰,两人成为朋友,并在诗文上相互交流,留下了不少佳作如《呈钱内翰》(《呈钱内翰》)等。
  1. 作品原文
    九苞文凤舞金銮,暂向南州息羽翰。
    甘雨看花偏觉暖,条风吹柳不生寒。
    宦情总付琴中遣,天趣都从静里观。
    只恐庙堂思致理,徵书飞下五云端。
  2. 作品赏析
  • 艺术特色:《呈钱内翰》作为唐璧与钱内翰的友情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后人的喜爱。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例如“凤”代表高贵,“鸾”代表吉祥,通过这些象征物传达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 情感表达:诗中流露出了作者对友人深深的关怀和敬意。特别是末句“只恐庙堂思致理”,“庙堂”在这里指代朝廷或国家机构,反映了诗人对于政治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的深刻思考。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明朝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文人墨客之间的交往频繁,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唐璧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他的诗歌创作也深受当时文化氛围的影响。
  • 个人经历:唐璧的生平事迹同样为他的诗歌增色不少。作为一个孝顺的儿子,他在母亲的晚年时期尽心尽力地照顾着她,这种深情厚意也融入了他的诗歌之中。
  1. 文学价值
  • 语言风格:《呈钱内翰》的语言精炼,意境深远。诗人用词考究,既表现了个人的艺术风格,又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 主题思想:该诗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对友情、责任、政治抱负等多个主题的深刻探讨,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崇高的道德情操。

可以看出《呈钱内翰》是唐璧与钱内翰之间深厚友情的见证,也是明代文人雅集和社交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分析,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古代诗词的魅力,还能体会到诗人对于社会责任和个人理想的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