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自髫年,传经彻旧编。
裹粮百里外,卒业一灯前。
阅传知高士,遗孤是大贤。
斯人真不死,可以慰黄泉。
挽上虞葛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上虞葛翁》是明代诗人徐渭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价值上有着重要地位,同时其所蕴含的深意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挽上虞葛翁》的创作背景和时代意义不容忽视。徐渭,字文长,号青藤道士,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画家,与“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并称“公安派”。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而《挽上虞葛翁》便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通过诗歌表达了对一位高士(即葛翁)的怀念和敬仰。
从文学艺术角度来看,《挽上虞葛翁》展现了徐渭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艺术风格。诗中“闻道自髫年,传经彻旧编”两句,描绘了葛翁自幼接受经典教育的情景;“裹粮百里外,卒业一灯前”则形容了葛翁求学之艰辛与执着;末尾的“阅传知高士,遗孤是大贤。斯人真不死,可以慰黄泉”则体现了诗人对葛翁一生学问成就及高尚品德的高度赞扬。这些诗句不仅形式上严谨,而且在情感上也极具穿透力,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这位前辈的尊敬与怀念之情。
从思想内容上看,《挽上虞葛翁》所体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文人往往面临着传统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徐渭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坚持理想、追求真善美的人生态度。特别是诗中的最后两句:“阅传知高士,遗孤是大贤。斯人真不死,可以慰黄泉”,更是凸显了一种超越生死的精神境界,为后人提供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
《挽上虞葛翁》不仅是徐渭个人文学创作中的一个亮点,更是一个反映明代文人精神面貌和文化追求的重要文本。它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传递了积极向上的思想理念和文化追求。因此,无论是从文学价值还是思想深度来看,《挽上虞葛翁》都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