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东门行

上东门在何所河阳城南,瀍河浒旧时豪华。今已空惟有当年,一抔土闻说汉家。
全盛秋,门前列第皆王侯。朱轮翠毂日来往,凝笳叠鼓长喧啾。
画檐雕拱接宫观,十里香尘飞不断。天上频颁丹诏过,民间屡免田租半。
白发老人不识兵,闾阎小儿歌太平。斗鸡走马寻常事,岂有纷纷愁叹声。
二疏乞归章初上,公卿曾此盛供帐。道傍观者如云屯,杂彩从车几千辆。
韶华转眼流星过,倏忽荆棘埋铜驼。逢萌挂冠固已矣,石勒倚啸将如何。
往事伤心不能道,惆怅东门何足保。君不见北邙山头四五陵,玉匣珠襦总荒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上东门行”是明代诗人唐文凤的作品,创作于明代。这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丰富艺术表现力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品简介:《上东门行》是明代诗人唐文凤创作的诗歌,属于诗的一种体裁。这首诗通过对上东门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忧虑与不满。全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渴望。

  2. 文学特点:《上东门行》在文学艺术上具有一定的特色。首先,其语言质朴而富有力量,能够直接触及读者的心灵。其次,该作品采用了典型的乐府体结构,即通过五言古诗的形式,传达了强烈的情感和深刻的主题。这种结构不仅使得诗歌内容更加凝练,也使其形式更为紧凑,更易于表达复杂的思想情感。

  3. 历史背景:“上东门行”的创作背景是在明末,一个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时代背景下。在这个时期,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秩序混乱。在这种背景下,唐文凤以《上东门行》为载体,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4. 文化价值:从文化角度来看,《上东门行》作为古代文学作品,不仅是研究明代乃至更早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资料,也是了解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深入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文学表达自己的社会观察和人文关怀。

  5. 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虽然不再有像唐代那样战乱频繁的社会背景,但诗歌中反映的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社会现状的批判等主题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这些主题的理解和反思,可以启发人们在面对现代社会的各种挑战时,仍能保持对社会公正和人类尊严的坚守,继续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上东门行》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本历史书、一幅社会画卷。它通过对上东门景象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不仅是明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研究古代文学与社会历史的宝贵资料。在现代社会中,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理解,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文学的力量,以及它在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