珥貂拗砌曾为吏,握节封强又此行。
日近长安无百里,星回帝座正三更。
箫韶律应军中乐,羽卫光摇塞上旌。
廿载违颜江海远,却因咫尺重含情。
黄花镇拜圣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黄花镇拜圣诞》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唐顺之的一首七言律诗,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和丰富的人生经历。
这首诗作于嘉靖八年(1529),当时唐顺之正在参加会试。作为明朝儒学大师、军事家以及散文家,唐顺之以其文才著称,他的文学作品广泛涉及古文、散文等多个领域。在这首诗中,可以看到其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的艺术风格。
“珥貂拗砌曾为吏”一句,表达了诗人曾在官场中的奋斗和努力。珥貂意味着戴着官帽,暗示着诗人曾经的身份和职位;而“拗砌”则形容他在官场上可能遭遇的种种困难和挑战。这种表达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还体现了他对过去岁月的回忆与感慨。
“握节封强又此行”描绘了诗人在得到晋升后,再次踏上仕途的情景。手握节杖,象征着权力和责任;封强则是对他此次行动的肯定与鼓励。这两句诗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对于官职的重视,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职责的认识和承担。
第三,“日近长安无百里,星回帝座正三更”表现了诗人对京城长安的向往与思念。这里通过时间的描述,营造出夜晚时分京城特有的氛围。诗人站在帝座旁,仰望星空,表达了对朝廷的敬慕及个人情感的复杂交织。
“箫韶律应军中乐,羽卫光摇塞上旌”展现了诗人在军中的生活和战斗场面。箫韶律是对音乐的描述,表明军队中纪律严明、士气高昂;羽卫则象征了军队的力量和威武。这样的描写不仅反映了诗人的军事生活,也体现了其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注。
《黄花镇拜圣诞》不仅是一部反映作者个人情感和历史背景的文学作品,更是明代文化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及其背景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的文化特点和历史变迁,同时体会到诗人在政治、军事和个人生活中的多重角色和情感纠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