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沈复吾署教泰州

不去公车籍,聊为捧檄行。
鱼盐通故国,桃李艳春城。
扬子传经渡,门人载酒迎。
朋来看胜事,片玉久知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孙继皋的《送沈复吾署教泰州》是一首五言律诗,展现了明朝时期文人的政治立场和对教育的重视。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背景和文化氛围。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

  1. 作者介绍:孙继皋,明常州府无锡人,字以德,号柏潭。万历二年进士第一,除修撰,官至吏部侍郎,摄铨事,论救诸谴谪官,无所避讳。神宗嫡母陈太后梓宫发引,帝称疾不送,遣官代行,继皋上疏极谏,忤旨。及三殿失火,大臣请去者,皆慰留,独继皋致仕去。

  2. 诗歌原文
    不去公车籍,聊为捧檄行。鱼盐通故国,桃李艳春城。扬子传经渡,门人载酒迎。朋来看胜事,片玉久知名。

  3. 诗歌解析

  • 不去公车籍,聊为捧檄行:这句话表达了孙继皋对于仕途的淡泊态度,他选择不加入科举考试的队伍,而是以官员的身份来执行公务。
  • 鱼盐通故国,桃李艳春城:描述了通过贸易与交流,使得故乡与朝廷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 扬子传经渡,门人载酒迎:暗示了他在地方上的声望和影响力,他的门生和门人对他的尊敬和欢迎。
  • 朋来看胜事,片玉久知名:表达了他的名声远播,如同一块美玉一样被人所认识和欣赏。
  1. 诗歌的艺术特色
  • 精炼的语言:诗句简洁明了,用词精准,体现了明代诗歌的典型风格。
  • 深刻的主题:通过对个人经历的描写,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现实和个人命运。
  • 丰富的情感:诗中既有对国家和家乡的思念,也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1. 历史背景
  • 孙继皋在明朝的政治舞台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言行往往能够影响到当时的政策制定和执行。
  • 《送沈复吾署教泰州》创作于明朝万历年间,这一时期的政治环境复杂多变,文人的思想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1. 文化影响
  • 孙继皋的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明朝文化和政治的宝贵资料。
  • 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明朝时期的文人如何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和道德观。

《送沈复吾署教泰州》是孙继皋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其诗歌内容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明朝时期的文人生活及其对社会的贡献。这首诗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历史和文化的见证,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