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兴福寺

入寺怜幽绝,呼尊坐郁盘。
共贪佛日好,不畏松风寒。
稚子收山果,残僧供野餐。
犹云涧道古,停策暝中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湖上兴福寺’ 是明朝诗人孙继皋的一首描绘寺庙景色和人物活动的诗作。此诗不仅展现了自然美景和宁静氛围,还反映了作者对佛法的虔诚和超脱尘世的情感。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孙继皋(1550—1610),字以德,号柏潭,常州府无锡人,官至吏部侍郎。
  • 他是一位进士出身,曾任修撰及吏部侍郎等职,因直言进谏得罪皇帝而遭罢免,后被赠为礼部尚书。
  1. 诗歌原文
    入寺怜幽绝,呼尊坐郁盘。
    共贪佛日好,不畏松风寒。
    稚子收山果,残僧供野餐。
    犹云涧道古,停策暝中看。

  2. 诗歌赏析

  • 《湖上兴福寺》通过对兴福寺内外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恬静、宁和的景象。诗中的“共贪佛日好,不畏松风寒”表达了与世无争、享受自然之美的心态。
  • 作者通过对比寺庙的幽静和周围环境的喧闹,以及孩童和老僧的不同生活状态,进一步强调了内心世界的平和与超脱。
  1. 社会影响
  • 孙继皋作为一位官员,其诗作不仅仅是文学表达,更是他对社会责任和个人信仰的一种体现。他的这种态度在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激励人们在面对世俗纷扰时寻找内心的安宁。
  1. 文化价值
  • 《湖上兴福寺》不仅是一首描绘寺庙风景的诗,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展示了明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追求,对于理解那个时代的文人精神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湖上兴福寺》不仅是一篇描绘寺庙风光的文学作品,也是反映明代文人精神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及其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