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繻君自少年人,持节今看控大津。
河上帆樯千里色,关前草树万家春。
恰怜西望青山好,可有东来紫气真。
归奏明光知不远,肯言精算尽商缗。
赠田司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田司榷》是明代诗人孙继皋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孙继皋,字以德,号柏潭,生于明朝的常州府无锡。他的仕途颇为坎坷,曾因直言极谏触怒皇帝而致仕去职。然而,正是这种敢于直言的性格让他在文学上有了独特的表现。他的诗作不仅展现了他的才华与情感,还体现了他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
《赠田司榷》这首诗中,“弃繻君自少年人,持节今看控大津”表达了诗人对于年轻时代的回忆与感慨。这里的“弃繻”原意指古代士兵抛下盾牌,象征着放下武器、放下过去的执着。诗人以此自喻,表达了他虽然已经年过半百,但依然保持着年轻时的锐气和激情。同时,“持节今看控大津”则意味着诗人如今虽已远离权力中心,但仍关注国家大事,用手中的笔作为使者,为国事发声。
“河上帆樯千里色,关前草树万家春”这一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河水之上,无数帆船点缀其间,形成一片千里之广的风景;关前则是万家灯火、生机勃勃的田野景象,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两句不仅形象地勾勒出了当时的自然景观,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繁荣富强的深切期待。
“恰怜西望青山好,可有东来紫气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或故乡的深切思念。这里的“青山”既是自然景物,也象征着诗人心中的宁静与美好,而“紫气”则是祥瑞的象征,意味着好运即将到来。诗人通过这句诗表达了对家乡的美好祝愿,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归奏明光知不远,肯言精算尽商缗”透露出诗人对于朝廷的忠诚与期望。这里提到的“明光”是指皇帝的圣明,而“尽商缗”则可能指的是解决国家的财政问题。诗人希望朝中有贤能之人能够辅佐明主,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赠田司榷》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孙继皋用诗歌形式对个人经历、时代背景以及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和表达。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理解孙继皋的文学成就及其背后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