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庵逢亮上人

清溪带远山,曲径入松关。
客以参禅至,僧当乞食还。
一瓢秋色澹,孤磬夕阳闲。
别去仍回首,禅房云气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碧山庵逢亮上人》是明代诗人徐熥创作的古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全文及背景:

  1. 作者简介
  • 徐熥,字惟和,福建闽县人,明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与弟弟徐𤊹并有才名,但徐𤊹以博学知名,徐熥则以词采著称。
  • 徐熥在万历四十六年时举人,尽管他才华横溢,却因仕途不顺而屡遭挫折。尽管如此,徐熥仍致力于诗歌创作,其作品广受赞誉。
  1. 诗词原文
    清溪带远山,曲径入松关。
    客以参禅至,僧当乞食还。
    一瓢秋色澹,孤磬夕阳闲。
    别去仍回首,禅房云气间。
  2. 诗词赏析
  • 自然景观描绘:“清溪带远山,曲径入松关。”诗中开篇便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深远的自然画面,清溪蜿蜒流过,远处的山峰若隐若现。“一曲”二字生动地表达了路径弯曲曲折的特点。
  • 人物情感刻画:“客以参禅至,僧当乞食还。”这里,诗人通过对比客人和僧人的不同生活状态,展现了他们各自的生活态度和追求。客人参禅求道,而僧人则为了生计而去乞食,这种对比反映了世俗与出世的不同选择。
  • 艺术手法运用:“一瓢秋色澹,孤磬夕阳闲。”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描写,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秋天的色彩和夕阳下的磬声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深远的艺术氛围。
  1. 创作背景
  • 该诗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徐熥在官场上的不顺利,使他对世俗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思考。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
  1. 艺术特色
  • 意境高远: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高远,给人以深远的思考。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人物情感的刻画,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又深远的艺术世界。
  • 意象鲜明: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十分鲜明,如“清溪”、“远山”、“松关”、“秋色”等,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这些意象的组合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使读者能够深入其中,感受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 情感深沉:诗人的情感深沉而真挚,无论是描绘自然景观还是刻画人物情感,都透露出一种深沉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深热爱。
  1. 社会影响
  • 《碧山庵逢亮上人》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广泛的赞誉,成为明代诗歌中的佳作。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高超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
  • 在后世,《碧山庵逢亮上人》成为了研究明代诗歌的重要文献,为研究明代文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这首诗也成为了人们欣赏和学习的对象,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碧山庵逢亮上人》不仅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赢得了人们的赞赏,更因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文化意义而流传千古。这首诗不仅是明代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爱好文学的朋友来说,深入了解和欣赏这首诗,无疑能够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