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俯空滩,溪深客到难。
浪疑南海涌,山作普陀看。
幡影临流湿,钟声出谷寒。
禅心如止水,元不碍风湍。
泊黯淡滩登观音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泊黯淡滩登观音寺》是诗人徐熥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作于明代,展现了徐熥对自然景观的深刻观察和内心世界的独到理解。下面将深入探讨此诗:
从诗歌内容来看,“古寺俯空滩,溪深客到难”描绘了观音寺所在的环境,寺庙背靠着空寂的山崖,而幽深的溪流让游客感到不易到达。这种景象不仅体现了徐熥的描写功力,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环境的独特感受。接下来的“浪疑南海涌,山作普陀看”,则将观者带入了一种视觉和情感上的震撼中,海浪似乎要从南海涌来,而远处的山峦则如同一座普陀山。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采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例如,“幡影临流湿”与“钟声出谷寒”形成了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一方面强调了寺庙的宁静,另一方面又通过钟声的寒冷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感觉。此外,诗中的“禅心如止水,元不碍风湍”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然,即便外界的环境再复杂多变,诗人的心如止水一般清澈宁静。
从文化背景和作者意图来看,徐熥作为明代诗人,其作品多受当时文化氛围的影响。《泊黯淡滩登观音寺》的创作可能不仅仅是为了表达个人的感慨或是记录旅行的经历,更有可能是受到了当时宗教文化、山水画等艺术作品的启发。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徐熥对于自然和心灵的深刻感悟,同时也能够窥见明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
《泊黯淡滩登观音寺》不仅是徐熥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品,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徐熥的个人特色和创作风格,还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精神世界探索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