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寻王太古不遇

梅花影里访幽栖,门掩寒塘水满堤。
两度相寻不相见,一帆风雨出梁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再寻王太古不遇’是明朝诗人徐渭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通过梅花影中探访幽居的意象,描绘了诗人两次寻找朋友但未能相见的情景,展现了友情的深厚与无奈。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徐渭(1521年3月19日—1593年4月8日),初字文长,后改字天池,号青藤道士、青藤居士等,中国明代文学家、画家,浙江绍兴人。他是“前七子”之一,与李攀龙、谢世蕃、宗臣和梁有誉并称“五子”,又与赵宁、朱应泰、倪元璐和顾襄合称“十才子”。
  1. 诗歌原文
    梅花影里访幽栖,门掩寒塘水满堤。
    两度相寻不相见,一帆风雨出梁溪。

  2. 诗歌鉴赏

  • 意境描绘:首句“梅花影里访幽栖”,描绘了诗人在梅花盛开的环境中寻找隐居的朋友,体现了一种清高脱俗的意境。次句“门掩寒塘水满堤”,则进一步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孤寂的氛围。这种对比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复杂。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反复的“相寻”动作,表达了一种对故人的深切怀念和无法得到回应的失落感。尤其是最后两句“一帆风雨出梁溪”,不仅传达了诗人在风雨中独自离去的凄凉,也暗示了他对朋友的深深思念。
  • 艺术手法:整首诗运用了典型的古典诗词技巧,如拟人化(将自然景物人格化)、用典(引用古典诗词中的典故)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深度。
  1. 文化背景
  • 明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文人墨客辈出,他们的诗歌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时代特色。徐渭的《再寻王太古不遇》也不例外,它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反映。
  • 在这首诗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名利看淡的态度以及对友情的重视。他的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代表性,显示了文人追求精神自由的愿望。

《再寻王太古不遇》不仅是徐渭个人的文学创作,也是明代诗歌文化的集中体现。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形式,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才华,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