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花淡又浓,江水晴且深。
棹□木兰艇,远渡江之阴。
江上多好山,山中饶树林。
有石平若砥,拂拭尘不侵。
潜名两高士,谈笑俄盍簪。
欲别情不忍,载鼓薰风琴。
冷冷山水趣,谁道无知音。
幽鸟寂不喧,暮霭凝徽金。
披图写新句,惭作郢中吟。
画为蔡友琴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画为蔡友琴赋》是明代徐庸的文学作品。
在介绍作品之前,先简单了解一下作者及其时代背景。徐庸是明朝的文学家,生活在一个充满文人墨客的文化盛世,他的文学创作深受当时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影响。徐庸的文学成就不仅仅局限于《画为蔡友琴赋》,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画为蔡友琴赋》原文如下: 江花淡又浓,江水晴且深。棹木兰艇,远渡江之阴。江上多好山,山中饶树林。有石平若砥,拂拭尘不侵。潜名两高士,谈笑俄盍簪。欲别情不忍,载鼓薰风琴。冷冷山水趣,谁道无知音。幽鸟寂不喧,暮霭凝徽金。披图写新景,清思逐云烟。
从这篇作品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文中通过对江水的描写、山的描绘以及对高士的刻画等细节,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同时,通过“欲别情不忍,载鼓薰风琴”表达了作者对离别之情的不舍,以及希望通过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在当时文人中是一种常见的抒情手法。
《画为蔡友琴赋》还体现了明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在这幅作品中,作者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更是通过这种美来表达自己的心灵感受和人生哲理。这种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在当时的文学创作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画为蔡友琴赋》不仅是徐庸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明代文学和艺术的重要文献。它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通过对《画为蔡友琴赋》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文学的丰富内涵和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