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亦非禅师

卓锡何年自石头,禅心孤迥禁城幽。
只园旧接陶彭泽,芋火曾盟李邺侯。
王气只今回紫极,法轮应借柱阎浮。
平乘一涕尘根在,此理吾师见许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访亦非禅师》是明代陈邦彦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意境著称,展现了陈邦彦对禅宗思想的理解及其个人情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
  • 基本信息:陈邦彦,明朝广东顺德人,字令斌,为诸生,意气豪迈。
  • 生活经历:福王时期的政治动荡和个人志向,使陈邦彦的作品常流露出对时世的感慨及超脱物外的心境。
  1. 作品原文
  • 诗句解读:《访亦非禅师》中“卓锡何年自石头,禅心孤迥禁城幽”一句描绘了陈邦彦对禅宗修行场所的描写与内心的孤独。
  • 艺术手法: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种超越尘嚣的境界,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描绘来表达诗人的内在感悟和哲学思考。
  1. 主题内容
  • 禅宗思想:诗中不仅体现了陈邦彦对禅宗修行的认同,还表达了通过修行可以达到的一种超然物外、心灵自由的境界。
  • 人生哲思:通过对自然和历史的描绘,诗人表达了一种对于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淡然处之态度。
  1. 文化价值
  • 历史意义:陈邦彦作为明朝文人,其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思想变迁。他的诗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价值,能够为后人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提供窗口。
  • 审美特点: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精炼,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出诗人的审美追求和艺术造诣。

《访亦非禅师》不仅是陈邦彦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的体现,也代表了明朝文人对传统禅宗文化的一种诠释和传承。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和哲学深度,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