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道取西山是夜宿碧云

山因秋澹泊,静理作游心。
策马排云至,看鸿带月深。
草烟迷础色,松响触泉音。
耳目谁能着,安禅入梦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归道取西山是夜宿碧云》这首诗是明朝诗人郭之奇的作品。郭之奇的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一幅秋天山色与月色的静美画卷,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和内心的宁静追求。下面将从诗作原文、翻译赏析、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入介绍:

  1. 诗作原文
  • 山因秋澹泊:这句诗描述了秋季的山峦显得格外的宁静和淡泊,给人以深深的遐想空间。
  • 静理作游心:通过“静理”二字,诗人将自然的平静状态与人的游览心情巧妙地联系起来,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
  • 策马排云至:这一句描绘了一幅策马奔腾在云雾缭绕之中的景象,充满了动态美和力量感。
  • 看鸿带月深:鸿雁在天际飞翔,月亮在山巅高悬,形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让人感受到自然界的和谐与壮丽。
  • 草烟迷础色:这里的“草烟”可能指的是晚霞映照下的草木,而“迷础色”则形容晚霞的色彩斑斓和迷离不清,给人一种朦胧美的感觉。
  • 松响触泉音:描绘了松林间泉水潺潺的声音,这种声音的自然流淌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耳目谁能着: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周围美景的无法忘怀,即使是耳朵和眼睛也无法捕捉所有的景象,强调了美的不可言喻性。
  • 安禅入梦寻:最后一句似乎是在说,在这样的美景面前,人们很容易沉浸其中,进入梦乡,寻求精神上的宁静与解脱。
  1. 翻译赏析
  • 这首诗的翻译版本保持了原诗的意境和韵味,通过直译的方式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歌中蕴含的自然之美和文化内涵。
  • 翻译时尽量保留了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古诗的音乐美。
  • 通过对诗句含义的准确理解,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这首诗在表现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感受和情感,实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 意象鲜明:诗人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如“策马排云”、“看鸿带月”,创造出一系列鲜明的意象,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语言精炼:整首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每个句子都经过精心设计,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流畅而不失深意。
  • 结构紧凑:诗的结构紧凑而有序,前两句铺垫后两句的高潮,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张力和视觉冲击力。

《归道取西山是夜宿碧云》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歌,也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艺术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文化内涵,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自然、感悟人生、寻找精神寄托的独特窗口。对于热爱文学和艺术的人来说,这首诗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