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借僧窗此夕闲,飞尘远处静云还。
坐看日落归山意,欲引风清放月颜。
夜半灯幽僧舍冷,梦中峰峭客魂艰。
醒来摇笔追残句,犹记千山鳞甲间。
是夜宿碧云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是夜宿碧云寺》是明代诗人王世贞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介绍为了解这首诗提供了重要的线索。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弇州山人,是明朝苏州府太仓人,他出身于官宦家庭,自幼聪颖过人。王世贞的仕途颇为起伏,曾因弹劾严嵩下狱,后与弟弟王世懋一起伏阙上书求情,兄弟二人因此受到牵连。然而,在历经磨难之后,王世贞最终得到了昭雪,重归朝堂。
诗的内容赏析如下:
诗中的“幽人夜无寐,初月衔山阁”描绘了诗人在深夜中无法安眠的情景。月亮从山上缓缓升起,映照出一片宁静的景色,而诗人似乎被这静谧的氛围所吸引,不禁沉醉其中。这里的“初月衔山阁”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初升的月亮赋予了人的形态,仿佛它在静静地注视着山下的一切。
“不见月出光,但见松影落”表达了诗人在观察自然景观时的感受。月光未能穿透松林,使得整个景象显得朦胧而神秘。这里通过对比月光与松影,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微妙光影变化的敏锐感受。
“不见月出光,但见松影落”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在这种寂静的夜晚,诗人似乎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声对话,而自己则成了这场对话的倾听者。这种孤独感可能源自他对现实的不满或是对未来的迷茫。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王世贞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手法,使这首五言绝句成为了明诗中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