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声脱秋声起,迢迢秋色澹如水。
天上佳期玉露中,人闲良夜金波里。
此时汉使向河源,此夕乘槎犯斗垣。
但惊城舍严官府,那识天孙遇河鼓。
云阶月地难久留,飘然枯木复乘流。
归来不问成都卜,肯信身亲见女牛。
从此人疑有天路,俱言河汉清可度。
帝子英灵空有人,千秋别泪自沾巾。
可怜匹练高楼色,年年愁杀问津人。
七夕公宴赋得博望槎
介绍
《七夕公宴赋得博望槎》是明代诗人陈邦瞻创作的作品。下面将简要介绍这首诗:
作品原文:梧桐声脱秋声起,迢迢秋色澹如水。天上佳期玉露中,人闲良夜金波里。此时汉使向河源,此夕乘槎犯斗垣。但惊城舍严官府,那识天孙遇河鼓。云阶月地难久留,飘然枯木复乘流。归来不问成都卜,肯信身亲见女牛。从此人疑有天路,俱言河汉清可度。帝子英灵空有人,千秋别泪自沾巾。可怜匹练高楼色,年年愁杀问津人。
作者简介:陈邦瞻,字德远,是明江西高安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他在官场上曾历任多个重要的职位,包括南京大理寺评事、浙江参政、河南右布政使等,最终官至兵部左侍郎。
诗歌鉴赏:《七夕公宴赋得博望槎》是一首描写七夕节的古诗。诗中描绘了节日之夜的美丽景色和人们的情感状态。开头两句“梧桐声脱秋声起,迢迢秋色澹如水”描绘了深秋时节的宁静美景,梧桐落叶的声音和淡雅的水色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天上佳期玉露中,人闲良夜金波里”进一步展现了夜晚的宁静与美好,玉露在秋天的夜空中闪耀,金波在良夜的月光下荡漾。然而,诗人并没有停留在对美丽景色的描写上,而是通过“此时汉使向河源,此夕乘槎犯斗垣”转入对未来的遐想和对历史的回望。
艺术特色:《七夕公宴赋得博望槎》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首句“梧桐声脱秋声起”,不仅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象,更巧妙地运用了声音与视觉的结合,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此外,诗歌的语言简洁明了,情感丰富细腻,既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深深热爱。整首诗歌结构严谨,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明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七夕公宴赋得博望槎》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厚情感和历史底蕴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也可以深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