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黄耳墓有感

黄耳墓前春日迟,柳条花萼正参差。
多才已逐浮云去,异物犹令后代思。
顾养有恩终不背,交游何事独相欺。
春风绿酒人皆醉,落日孤舟自咏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黄耳墓有感》是元末明初诗人袁凯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一种缅怀,同时也寄托了作者自身的感慨和理想。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袁凯,字景文,号海叟,元末明初的松江华亭人。他在洪武初年曾任御史,因直言敢谏而被皇帝所忌。后来,他因为上书请求为功臣讲书而受到重用。
  • 作品出处:《过黄耳墓有感》是袁凯在一次游历黄耳墓时所作。黄耳墓位于现今的地点并不明确,但据诗中的意境推测,可能是一处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地方。
  • 诗歌鉴赏:此诗作于元末明初,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的情感世界。通过描绘黄耳墓前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1. 诗歌原文
  • 诗句解读:“黄耳墓前春日迟,柳条花萼正参差。” 这里的“春日迟”意味着春天虽然到来,但似乎总带着些迟滞和哀愁。“柳条花萼正参差”形容了柳树和花朵在春风中摇曳生姿,形成一幅生动的画面。
  • 诗句分析: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这样的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艺术效果,也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诗歌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巧妙地将诗人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 意象生动:诗歌中的每一个意象都经过精心设计,如“多才已逐浮云去”,既表现了诗人对才华流失的惋惜,又隐含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 语言精炼:尽管是一首五言绝句,但袁凯的语言却十分精炼,每个字都恰到好处,使得整首诗读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 文化价值
  • 历史意义:《过黄耳墓有感》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对黄耳墓及其周边自然景观的描述,展现了元末明初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
  • 哲学思考: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这种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入探讨,显示了诗歌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魅力。
  1. 现代意义
  • 教育启示:在当今社会,这首诗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反思,可以启发现代人对于责任、道德和社会价值的深层次思考。
  • 文化传承:袁凯的这首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值得在当代社会中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过黄耳墓有感》不仅因其优美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内容而成为经典之作,更因其跨越时代的文学价值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怀,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