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玄妙观

影摇红烛散庭辉,小殿香清午漏迟。
啼鸟数声风习习,碧桐阴下立多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玄妙观》是明代诗人陈继的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陈继,字嗣初,号怡庵,明苏州府吴县人。他生于明朝洪熙元年,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文人。陈继幼时丧父,母亲吴氏亲自纺织以供其读书学习。在母亲的支持下,陈继能够专心致志地阅读并研究儒家经典。他的母亲不仅给予了他物质上的支持,也给予了精神上的鼓励和教育,使他得以成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
  1. 作品原文
    影摇红烛散庭辉,小殿香清午漏迟。啼鸟数声风习习,碧桐阴下立多时。

  2. 诗词注释

  • 影摇红烛:形容灯笼的影子摇曳不定,增添了夜晚的朦胧美。
  • 庭辉:庭院中的光辉。
  • 小殿:指较小的建筑,如亭、台、楼等。
  • 香清:香的味道清新,常用来形容庙宇或者宫殿的庄严。
  • 午漏:古代计时工具,指中午的报时声。
  • 风习习:微风轻轻吹来,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 碧桐阴:指的是绿色的树荫,这里可能是指玄妙观周围的树木,为游览提供了阴凉。
  • 立多时:站立了很长时间,表达了诗人对玄妙观的喜爱和留恋之情。
  1. 作品赏析:《过玄妙观》是一首描绘玄妙观夜景的七言绝句。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玄妙观夜晚的美丽景象。诗人通过对红烛、午漏、啼鸟等元素的描绘,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同时,诗人还通过绿荫、清风等自然元素,进一步强调了玄妙观夜晚的宁静与和谐。这首诗不仅是对玄妙观美景的赞美,更是对古代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

  2. 写作背景

  • 陈继生活在明代,这是一个文人辈出的时期。当时,社会风气开放,文化发展迅速,各种艺术形式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陈继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歌,其中《过玄妙观》就是其中之一。这首诗不仅反映了陈继个人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也展示了明代文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 作品影响
  • 陈继的《过玄妙观》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不仅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情怀,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后来的诗人和学者在创作中都受到了陈继的影响,使得《过玄妙观》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1. 相关活动
  • 每年春节,玄妙观都会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这些活动深受居民喜爱。例如春节前夕,游客可以体验到传统的民俗活动,包括观看舞狮表演、品尝地方特色小吃等。
  1. 历史沿革
  • 玄妙观的历史源远流长,自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建立以来,经历了多次扩建和改建。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诏改江南诸路天庆观为玄妙观。自此之后,玄妙观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苏州乃至江苏省的重要道教场所。
  1. 文化意义
  • 玄妙观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中心,也是文化交流的平台。每年的文化节庆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文化工作者前来参观和交流。这些活动不仅加深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陈继的《过玄妙观》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描写,生动地勾勒出玄妙观夜晚的美丽景观。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明代文人的生活风貌和审美情趣,也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对于有兴趣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诗歌的朋友来说,《过玄妙观》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学习材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