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经梅关

梅关是我来时路,我别梅关亦有年。
此日笋舆经望处,昔时山水总茫然。
云团古树西郊外,蝉叫西风夕照前。
张相名祠谁不到,几人能拜瓣香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归经梅关》是明代诗人陈越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简要介绍这首诗的内容,背景以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1. 诗人介绍:《归经梅关》的作者是明代诗人陈越。陈越,字廷卓,东莞人,他出生于明朝弘治八年(一四九五年)。陈越是恩子,明孝宗弘治八年(一四九五年)举人,后任江西瑞金知县。
  2. 诗歌原文
    梅关是我来时路,
    我别梅关亦有年。
    此日笋舆经望处,
    昔时山水总茫然。
    云团古树西郊外,
    蝉叫西风夕照前。
    张相名祠谁不到,
    几人能拜瓣香烟。
  3. 作品赏析:这首诗通过对梅关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回忆和感慨。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梅关的景象、声音、情感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同时,诗人对张相名祠的探访,也反映出他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与怀念。
  4. 创作背景:陈越创作这首《归经梅关》是在他离开梅关多年后,重返故地时的心境写照。这首诗不仅是他个人的情感抒发,也是对梅关这个地方的一种深情回顾和致敬。
  5. 文学价值:《归经梅关》作为明代的一首七言律诗,以其深刻的主题、精湛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情感表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反映了明代诗歌的风貌,也体现了陈越个人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境界。
  6. 后世影响:这首诗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来的诗人在创作中都受到了陈越的影响,从而使得《归经梅关》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

《归经梅关》不仅是明代诗歌艺术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它以其深邃的内涵、精湛的艺术表现和丰富的文化价值,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