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石门山

韶石鸣弦不记年,南佗遗事夕阳前。
楼船直下浈江水,城郭重关越树烟。
碧倚寒江沉戟垒,山分凉雨涨贪泉。
我家住傍秦寻陕,来此行歌共少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经石门山》:山水间的诗意追寻

在明朝陈绍儒的笔下,《经石门山》不仅是一首诗,更像是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充满了对大自然深沉而又细腻的爱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也体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诗中“韶石鸣弦不记年”,以韶州的石门山为背景,描绘出夕阳下的景致,仿佛时间在这片宁静的山水间静止了。这种时间的流逝感与自然的永恒形成对比,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美。而“楼船直下浈江水,城郭重关越树烟”,则是对石门山地理环境的生动描述,展示了山峦起伏、水流潺潺的自然景象,以及古道上的行人身影,增添了一抹生活气息。

诗人通过“碧倚寒江沉戟垒,山分凉雨涨贪泉”,将视觉与触觉相结合,形象地描绘了石门山特有的地理特征和气候条件。这样的描写,不仅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中景象,更引发了关于自然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层思考。

《经石门山》的意义远不止于此。陈绍儒通过对石门山的描绘,表达了他的人生哲学和审美追求。在他看来,自然不仅仅是美的源泉,更是人生的导师。诗人借山水之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也启示我们应当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陈绍儒的《经石门山》是一首集自然之美、人文之思于一体的杰作。它不仅让我们领略了古人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更启发我们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去探索生命的真谛。正是这样一种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使得《经石门山》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