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甥女死节

谁人为死不悲伤,为汝悲来喜一场。
若使命存身失节,不如肉腐骨犹香。
夫君地下应含笑,亲戚人间莫断肠。
且把柏舟诗一看,宛然千载见共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甥女死节》是明代诗人陈繗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对其作品内容及背景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陈繗,字子高,号琼山人,是明代的文学家、诗人。他的生平和创作都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
  1. 诗歌原文:
  • 谁人为死不悲伤,为汝悲来喜一场。
  • 若使命存身失节,不如肉腐骨犹香。
  • 夫君地下应含笑,亲戚人间莫断肠。
  • 且把柏舟诗一看,宛然千载见共姜。
  1. 诗歌解析:
  • 主题与情感:这首诗通过描绘甥女的殉难,表达了对忠贞不屈的赞颂以及对家族荣誉的维护。诗中的情感由悲伤转为喜悦,再到对逝者的哀悼,最后是对家族的怀念。
  • 艺术手法:采用七言律诗的形式,韵律和谐,情感深沉。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历史背景:
  • 陈繗生活在明朝的一个动荡时期,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都在这个时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世界,也折射出了时代的风貌。
  1. 文化影响:
  • 作为明代的代表诗人之一,陈繗的诗作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个人的纪念,更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记忆和反思。
  1. 读者评价:
  • 《挽甥女死节》被后人传诵,不仅是因为它的艺术价值,更因为它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忠诚、牺牲和荣耀。这首诗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1. 现代意义:
  •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陈繗的这首诗不仅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现代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精神支柱。

《挽甥女死节》不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和文化的象征。通过阅读和欣赏这首诗,可以深刻理解到忠诚、勇敢和牺牲的价值,这些价值观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