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俊圭丧兄慰之

每恨思君不见君,一哀何处隔秋云。
客来每及难兄问,讣至那堪故友闻。
碧玉三年空枕块,庐冈四尺自封坟。
青天几度看明月,骨肉无言两地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邓俊圭丧兄慰之》是明代陈献章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对失去亲人的悲痛以及对友情的珍视。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号石斋,广东新会白沙里人。世称白沙先生,是明代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他早年师从吴与弼,学习程朱理学,并多次入京会试未中,遂闭门读书。他的著述被后人编为《白沙子全集》,在明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1. 原文及译文
  • 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充满了深刻的情感和哲理思考。例如,“每恨思君不见君,一哀何处隔秋云”表达了诗人因思念兄长而产生的深切遗憾和孤独感。
  • “客来每及难兄问,讣至那堪故友闻”则描绘了当客人来访时,诗人无法与亡兄相见的痛苦,以及得知亡兄噩耗时,故友也难以承受这突如其来的消息。
  1. 作品赏析
  •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传达诗人的内心世界。例如,“碧玉三年空枕块,庐冈四尺自封坟”通过使用“碧玉”和“庐冈”这样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亡兄坟墓的思念和对逝者的敬意。
  •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通过对比和对照,展现了诗人对生死、离别和友情的深刻理解。

《邓俊圭丧兄慰之》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着丰富哲理和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示了陈献章深邃的思想和敏锐的观察力,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