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建旌节亭役者

照曜乾坤功不小,此风此日更须扶。
泮宫畚土皆民力,不共城郎一例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示建旌节亭役者》是明代陈献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展现了作者对于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与独到理解。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人介绍
  • 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号石斋,广东新会白沙里人,世称白沙先生。他早年师从吴与弼,学程朱理学,但多次未能通过科举考试,因此闭门读书数年。晚年筑台静坐,被称为真儒复出。
  1. 诗歌原文
    照曜乾坤功不小,此风此日更须扶。
    泮宫畚土皆民力,不共城郎一例书。

  2. 诗歌解析

  • 第一句“照曜乾坤功不小”:这句话表达了陈献章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赞美。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自然不仅是物质存在,更是精神象征,天地之大,乾坤之广,无不体现着宇宙的奥秘和秩序。
  • 第二句“此风此日更须扶”:这里的“风”通常指的是时代的趋势或风气,而“此风此日”则强调了当前的时代背景。陈献章认为,这种风气需要得到支持和扶持,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第三句“泮宫畚土皆民力”:泮宫是古代学府的名称,这里指代的是教育或学问之地。这句诗表明所有的建筑和成就都是民众的劳动成果,强调了劳动的价值和社会的贡献。
  • 第四句“不共城郎一例书”:“城郎”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统治者或城市中的贵族。这句话意味着这些统治者的行为不应该与民众一样,他们应该更加关注民众的需求和福祉。
  1. 诗人背景
  • 陈献章的一生经历了多次科举失败,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反而,他利用这段时间深入研究学问,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活孟子”。
  1. 作品评价
  • 此诗不仅反映了陈献章的个人哲学思想,也体现了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通过对自然、社会和文化的多维描述,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1. 艺术特色
  •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寓意深刻。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将自然界的壮丽与人类社会的复杂巧妙结合,展现了一种超越时代的智慧和洞察力。
  1. 历史地位
  • 作为陈献章的代表作之一,《示建旌节亭役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明代文人的思想风貌。
  1. 文化影响
  • 这首诗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被后来的文人学者所继承和发扬,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示建旌节亭役者》不仅是一首表现自然美和人类劳动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作品,展示了作者深邃的思考和卓越的文学才能。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