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江唤渡

何处渡头风浪喧,隔波仙境似桃源。
瘦藤倦向人间去,唤得船来便上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江唤渡》是明代诗人陈献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江边的景象,通过自然景观和人物动作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
  • 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号石斋,广东新会白沙里人。他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世称白沙先生。他在早年师从吴与弼,学程朱理学,多次入京会试未中,遂闭门读书。他的著述后来被编为《白沙子全集》,在《明史》和《明儒学案》中有传述。
  1. 诗歌原文

    何处渡头风浪喧,隔波仙境似桃源。
    瘦藤倦向人间去,唤得船来便上船。

    译文:何处渡口传来风浪声,隔着波浪仿佛进入了桃花源。
    疲倦的藤蔓渐渐离开了尘世,只要呼唤,船只就会到来。

  2. 主题解读

  • 《秋江唤渡》通过对秋天江边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人与自然、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思考。诗中的“渡头”和“仙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出诗人对世外桃源般生活的向往。
  • 瘦藤的形象象征着生命的疲惫和寻求解脱的欲望,它厌倦了尘世的纷扰,渴望得到片刻的安宁。而呼唤船的到来则象征着诗人对于逃离现实、寻找心灵归宿的渴望。
  1. 写作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陈献章隐居期间,他选择在阳春台静坐读书,足不出阈外数年。这种隐逸的生活使他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哲学问题。在《秋江唤渡》中,他巧妙地利用自然景物和人物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 艺术手法
  • 《秋江唤渡》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等手法,使得诗歌具有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例如,“瘦藤倦向人间去,唤得船来便上船。”这里的瘦藤形象生动,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
  1. 审美价值
  • 《秋江唤渡》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哲学上也具有一定的深度。它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生命和宇宙的感悟。这种感悟超越了单纯的感官体验,触及到了人类精神层面的追求。
  1. 文化意义
  •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秋江唤渡》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生活哲理的探索。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自然、人生和道德的部分。

《秋江唤渡》是明代陈献章创作的一首充满哲理的七言绝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物动作的刻画,诗歌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这首诗不仅是陈献章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