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廷实制中

东阁摩挲旧雨琴,青山回首又秋深。
制中面目今何似,折尽寒灯半夜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廷实制中》是明代诗人陈献章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远的思想内涵,成为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不仅体现了作者深邃的人生感悟,也展示了明代诗歌的辉煌成就。下面从多个角度对这首诗进行深入分析:

  1. 作者简介
  • 陈献章:字公雅,号石斋,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陈献章在儒学传统基础上,发展出“心即理”的思想体系,强调“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 诗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年代不详,但从内容上看,应是在陈献章晚年归隐后,面对青山、夜读时所作,反映了他对人生与自然、知识与道德关系的深刻思考。
  1. 诗意解读
  • 首句解析:“东阁摩挲旧雨琴”形象地描绘了陈献章在书房中摩挲着旧雨琴的情景,暗示了他对于往昔岁月的回忆和感慨,以及对音乐的热爱。
  • 次句解析:“青山回首又秋深”则通过青山这一意象,表达了陈献章对时光流逝、生命轮回的感怀,以及面对自然界的变化而产生的深沉思索。
  • 第三句解析:“制中面目今何似”则进一步探讨了人的内在面貌如何随着时间变迁而变化,表达了对自身变化的困惑和对人生意义的探寻。
  • 第四句解析:“折尽寒灯半夜心”则是对前文的总结,表达了在夜深人静时分,通过不断阅读、思考,寻求真理和智慧的心路历程,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坚持。
  1. 艺术特色
  • 意境营造:陈献章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自然景物作为象征,如东阁、青山等,构建了一个静谧而又深邃的艺术境界,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然的热爱。
  • 语言韵味:陈献章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感悟,使得整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寄廷实制中》不仅是一首表现陈献章个人情感和思想的诗篇,也是明代诗歌艺术的一个典型代表。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精神追求和艺术成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