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顺彭宣慰世忠堂

宣慰之堂名世忠,灵溪水与沧溟通。
如今百丈高铜柱,又见儿孙起故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永顺彭宣慰世忠堂》是明代陈献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意境,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析:

  1. 诗歌背景
  • 创作年代:此诗创作于明代,是作者陈献章的作品之一。
  • 诗人简介: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号石斋,广东新会人,晚号白沙先生,是明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他在学术上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师从吴与弼,后在科举考试中多次失败,遂隐居于阳春台,数年不出户,专心于学问和艺术创作。他的书法和绘画也颇有造诣,被誉为“活孟子”。
  1. 诗歌原文
  • 宣慰之堂名世忠,灵溪水与沧溟通。
  • 如今百丈高铜柱,又见儿孙起故封。
  1. 诗歌解读
  • 宣慰之堂名世忠:宣慰之堂的名字叫做“世忠”,意味着这个宣慰之堂与历史有着深厚的渊源。
  • 灵溪水与沧溟通:这里的灵溪水与大海相通,象征着历史的长河与文化的传承。
  • 又见儿孙起故封:如今的百丈高铜柱见证了儿孙们在这片土地上继承和发展先人的遗志,继续书写着历史的篇章。
  1. 文化价值
  • 历史见证:这首诗作为文学作品,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反映了明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
  • 艺术表现:在艺术上,这首诗以其精湛的笔法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水平。
  1. 后世影响
  • 文学地位: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被广泛传颂,成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 教育启示: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传统美德。

《永顺彭宣慰世忠堂》不仅是一首描绘历史文化景观的文学作品,更是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明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艺术风貌,从而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