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在城中不见春,城中春不是长春。
湛生羞作春风面,故向人间更避人。
和答王佥宪乐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答王佥宪乐用》是明代诗人陈献章的作品,属于七言绝句的形式。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还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意味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具体介绍如下:
- 作者简介:
- 陈献章(公甫),字公甫,号石斋,是广东新会人,世称白沙先生。
- 他早年师从著名的理学家吴与弼,学习程朱理学,并深受其影响。由于多次未能通过科举考试,陈献章遂闭门读书,潜心研究理学,并在自己的书房内静坐数年之久。
- 陈献章的学说以静为主,强调在静中养出端倪,其教学和绘画均有独特之处。他的书法和画作也颇具特色,被后世学者称为“活孟子”。
- 诗歌主题:
-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春天的描绘和哲理的思考。《春在城中不见春》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独特感受,认为城中的春天并非真正的春天。
- “湛生羞作春风面”,则是诗人对自身性格的反思,他不愿意像其他事物一样,只追求表面的繁华和美丽。
- “故向人间更避人”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疏远,他选择了一种更为隐逸的生活方式,避开了世间的纷扰。
- 文学价值:
-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哲学思考。
- 诗歌的结构严谨,前后呼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 诗人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和哲学观点,这种独特的视角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哲学思想:
- 诗中的“一物春知物物春”表达了诗人对于万物一体的观念。他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就像春天一样,不仅仅是春天本身,还包括春天所带给人们的希望和活力。
- “一年春亦万年春”则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连续性和无限性,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 艺术风格:
- 诗歌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这种形式简洁明快,便于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 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和思考,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将其融入诗歌之中,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和答王佥宪乐用》不仅是一首表达作者对春天感悟和哲学思考的诗歌,更是一首诗歌艺术的典范。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刻的哲学内涵和丰富的文化价值,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