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霍先生梅杖

带雪横枝伐作筇,老年筋力赖从容。
扶经谷口闲寻鹤,拄过深潭恐化龙。
直节旧盟君子竹,孤标曾伴大夫松。
时时策向洪崖顶,应忆临流赋辟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霍先生梅杖》是明朝郭奎的作品,此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解析:

  1. 作者简介
  • 郭奎,明初著名诗人,其作品多以描绘田园风光、表达隐逸情怀为主,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 作为明初的文人,郭奎的生活背景和时代环境对其诗歌风格有着深刻影响。
  1. 诗歌原文
    带雪横枝伐作筇,老年筋力赖从容。扶经谷口閒寻鹤,拄过深潭恐化龙。

  2. 诗歌赏析

  • “带雪横枝伐作筇”描绘了一幅寒梅冬日的景象,梅花在风雪中依然挺拔,象征着坚韧不屈的精神。
  • “老年筋力赖从容”反映出诗人对自己年岁增长但精神依旧矍铄的自信。
  • “扶经谷口閒寻鹤”展现了诗人在宁静的环境中寻找闲适生活的画面,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仙禽,寓意高洁。
  • “拄过深潭恐化龙”则反映了诗人对超越世俗、返璞归真的向往,以及面对深潭时可能的畏惧与思考。
  1. 文化意义
  • 此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也蕴含着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洞察。
  • 通过对梅与鹤等象征性元素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超脱物欲、追求内心平静的人生态度。
  1. 艺术手法
  • 使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意象和形象的语言,如“带雪横枝”“老年筋力”,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 通过对比和象征,如“恐化龙”(比喻自己虽身处险境但仍保持高洁)和“扶经谷口寻鹤”(象征寻求心灵的平和),加深了诗歌的内涵。

《咏霍先生梅杖》是明代郭奎创作的一首充满哲理和自然美的佳作。它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颂,更是一种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和向往。对于现代人而言,这首诗可以提供一种心灵的慰藉和生活的启迪,鼓励人们保持一颗平和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与困惑。

相关推荐